“追象”的青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年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追象”的青年[组图] _ 图片中国_中国网

无人机拍摄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15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5分钟报告一次野象行踪…包養網…他们用高度紧绷的神经、“黑白颠倒”的作息、大雨和高温下的坚守,追寻着象群的踪迹,全力守护“人象平安”。他们便是“青春追象团”——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的队员们。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正在监测野象(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自从5月27日北移亚洲象群进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以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先后出动52名指战员加入“追象团”。在这个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的团队里,90后队员成为主力。

队员正在操纵起飞无人机(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截至8月8日,“追象团”连续2个多月奋战在一线,监测北移亚洲象活动。他们携带13台无人机、6部红外望远镜等装备,先后转场玉溪、昆明、红河3个州市8个县区21个乡镇,标绘要图248份,机动11704公里,地面监测跟踪66小时,飞行无人机2804架次、1129小时、2825公里,只为守护“人象平安”。

张斯捷和同事在监测野象(摄于7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指挥中心通信助理员张斯捷是第一批加入“追象团”的,5月27日接到命令后,他和“追象团”其余森林消防员们第一时间奔赴峨山县,大约在当日下午两点左右,他们已经处在了峨山县象群所在位置,并开始对象群进行监测。

队员正在监测野象(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由于是首次接触追象任务,队员们对任务的监测流程、内容、环节都不太清楚。到达现场后,只有很短的时间让“追象团”队员厘清指挥流程和任务职责,他们要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和投入到监测野象的工作中,并预判出象群大概位置。

无人机拍摄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21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张斯捷回忆,最初并没有这么精确的监测设备。队员们到达象群所在的山域后,首先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搜索,明确了大概范围后,通过追寻大象足迹以及寻访周边村民,来尽快判定大象具体位置,并及时上报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

队员正在监测野象(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为了不惊扰野象,张斯捷和其他飞手将无人机飞行高度控制在距离大象300米以上的高空中。亚洲象体积庞大,行进速度极快,监测人员要时刻保持谨慎状态。

队员正在给无人机电池充电(摄于7月29日)。新华网发(郭元丰 摄)

第一天,“追象团”10人相互配合协作,对野象进行了长达14小时的监测。但这只是开始,据张斯捷介绍,“追象团”单次最长监测时长曾达40小时。

无人机拍摄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追象团”队员不仅要承担一线象群动态监测任务,还要负责指挥部应急作战指挥系统信息标绘。他们必须每5分钟就要将前线监测情况、象群位置动态等信息报告给指挥部,作为预警疏散和象群迁移引导的重要依据。

夜晚,队员仍在监测野象(摄于7月10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在夜间监测中,为便于监测队员操作观看控制器,居住在监测点的村民往往会从家里拉一根电线到房顶,并包養網 花園打开电灯照亮队员周围环境。

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拍摄到的野象。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大象常在夜晚活动。”张斯捷介绍,夜晚凭借红外热成像仪,队员们更容易监测大象,但四五个小时盯着看红外热像图,队员们眼睛会十分难受,而这只是监测象群过程中的困难之一。

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一级消防士王政春正在驾驶车辆(摄于7月27日)。新华网 李琦 摄

精神高度紧张、生物钟不断改变、蚊虫叮咬,以及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都给跟踪象群带来不小挑战。

雨天车辆打滑,森林消防员们在推车(摄于7月29日)。新华网 刘东 摄

6月份云南进入多雨季节,雷暴、大雨天气会影响无人机性能,飞行安全受到威胁,加之雨后深山里经常大雾笼罩,即使在红外模式下,无人机也很难精确锁定象群。在无人机、红外望远镜无法跟踪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实时掌握象群动态,监测队员们往往要完全依靠人力寻找象群。

张斯捷用望远镜监测野象(摄于7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张斯捷记得,有一次暴雨天,象群的位置处于监测点附近,且无人机无法起飞,监测队员们便穿着雨衣,寻着象群脚印、粪便和啃食过的东西,一点点探寻大象踪迹。

队员近距离拍摄到的高清北移亚洲象群图(摄于7月17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在到达象群附近位置时,队员们便开始慢慢徒步往前走。夜晚大象走路声音很轻,加之周边环境植被茂密,起初,监测队员并没有发现大象,但当他们听到身旁有“咔擦咔擦”的声音时包養網價格,便立即到空旷地用望远镜观察,这才发现野象离他们仅10米左右的距离。

高强(包養網中)正在和同事一起操纵无人机(摄于7月27日)。新华网 刘东 摄

除了惊险,还有温情。在监测象群的过程中,24岁的监测队员高强打破了以往对于亚洲象特征、习包養網性的错误认知,也真正看到了象群的“友爱”“团结”“互助”和“合作”。

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到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高强常常会记录下这些精彩的瞬间,他希望人们能清楚了解象群特点,从而爱护自然界的生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象群通过老213国道元江桥(无人机照片,8月8日摄)。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8月8日20时零8分, 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过桥渡过元江干流继续南返。加上7月7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亚成体独象,北移的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自4月16日以来,北移亚洲象群迁移110多天,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途经玉溪、红河、昆明3个州(市)8个县(市、区)。

无人机拍摄到的北移亚洲象(摄于7月15日)。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监测象群是我们执行任务时间最长的一次。”张斯捷说,森林消防员们的工作主要是以森林防灭火,以及地震、洪涝抢险救援等任务为主,而监测象群的任务是他们首次接触,尽管任务类型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张斯捷认为,抢险救援的工作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监测象群的工作是保护自然界的精灵,两项工作都是在“守护”,守护绿水青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守护生物多样性,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完)

出品人:王江

监制:李霞

统筹:罗春明

撰稿:范芳钰 李琦

拍摄:刘东 和倩

剪辑:刘东

动画:游娟

海报设计:宋鸿飞

鸣谢: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

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

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