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的書找九宮格教室法–文史–中國作家網

對月憶金陵舊游 陳獨秀/書

《向導》教學創刊號

陳獨秀不只是五四活動的引導者、中國共產黨開創人之一,仍是有名的文字學家、音韻學家、書法家。他在書法實際和實行上成就高深。中共晚期機關刊物《向導》周報,報名即出自陳氏之手,外秀內剛,頗有時譽。

陳獨秀家學淵源,嗣父陳衍庶雅好金石字畫,崇尚鄧石如、劉石庵、王石谷、沈石田,將居室定名為“四石師齋”。陳獨秀在《實庵自傳》中回想:“至于寫字,我愛好臨碑本。”早年用功于篆書,留學japan(日本)時代,人們即視之為“搞漢學、寫隸書的人”;居住杭州時,馬一浮說他“總要天天寫幾張《說文》上的篆字,持之以恆,比我們哪一小我都有恒心些”。

陳獨秀書法碑本聯合,篆隸行草,各體兼備,信筆揮灑,狂放不羈,年夜氣磅礴,各臻妙境。其傳世筆墨,多系羈押獄中及蟄居江津時代所寫,或詩稿或書札或春聯,以行草為主,純從王羲之《十七帖》《眉月帖》演變而出,攙雜鉅細篆書,任性而作交流,不為成法所羈,行筆隨便,線條瀟灑,字勢雄逸,文筆跌蕩放誕,汪洋閎肆。1932年在南京獄中為劉海粟書行草聯“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巨氣若虹”,足見其胸襟寬家教博,秉性廉潔。1935年《題劉海粟古松圖》詩“黃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與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圖”。不拘于物,境界闊年夜。1941年于四川江津曾書自作詩《對月憶金陵舊游》行書贈臺靜農:“促二十年前事,燕子磯邊憶舊游。何處漁歌驚夢醒,一江涼月載孤船。”翰墨冷靜蒼茫,氣格疏朗古雅,臺靜農稱讚道:“體勢雄壯渾成,使我驚奇,不特見其功力,更見此老肚量,真不成測。”這些書作,表示出他深摯的文明底蘊、果斷的人生崇奉。

陳獨秀不自誇為書法家,亦不以專門研究書家名世,但學養深摯,深諳書法實際。他以為寫字如作畫,既要有天稟,也要有工夫,工夫錘煉內勁,天稟表示外秀;作隸宜好學古,始能免俗;初學書者,須使粗筆有骨而不癡肥,細筆有肉而不輕,然后筆筆有字而小成。暮年致臺靜農函中說:“存世二王字,獻之數種近真,羲之字多為米南宮臨本,神韻猶在歐褚所臨蘭亭之下,即決心學之,字品終在唐賢以下也。”反應出他風幟獨標的書法美學和審美境界。

而“陳獨秀一句批駁,沈尹默終成大師”的故事,最為眾人傳頌。1909年,當時沈尹默的書法已頗有成績,但陳獨秀看了他寫的自作五言古詩后指出,“字流暢有余,深摯缺乏”“其俗進骨”,提出在嫻熟清醇的帖學基本上,參以沉雄蒼拙的北碑,以轉變荏弱媚俗的筆瑜伽場地法。沈尹默擇善而從,苦習碑體,終成一代書法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