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彭春《(清華黌舍)日程草案》里的新文學–文史–中國作家找九宮格見證網

張彭春是古代著名戲劇家、教導家和交際家,他寫出了中國第一個話劇腳本,被以為是中國話劇導演第一人;先后任南開年夜學和清華年夜學傳授,有名戲劇家曹禺是他一手培育出來的。交際方面,1948年,張彭春任結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作為重要職員介入草擬《世界人權宣言》,勝利將儒家不雅念置于人權的框架中,防止了東方話語對“人權”概念構成徹底的壟斷。就是如許一位在古代史上多個方面留下陳跡的人,關于他的史料收拾任務卻絕對滯后,至今未見專門的列傳和年譜出書。筆者在哈佛燕京藏書樓善本特躲資本庫中看到了他的日誌手稿《(清華黌舍)日程草案》(以下簡稱《日程草案》),該日誌手稿為行草書寫,用商務印書館印制的線裝記事本記載。封面印“歲冷三友”畫,題“歲冷三友,紫翔作于涵芬樓”,扉頁為紅印,印“記事珠”三字。《日程草案》記載時光從1923年1月30日到1925年12月31日。[1]1923年,張彭春受清華黌舍之聘,攜妻女遷居北京,任清華黌舍教務長。這位已經沾恩清華庚款贊助留美的博士,上任伊始就大馬金刀謀劃教導改造,決計要讓清華成為“一培養中國魁首人才之實驗黌舍”[2],可以說張彭春為清華的成長做出了不成磨滅的進獻。《日程草案》就記載了張彭春在清華的革舊更始業績,特殊是此中關于創立清華黌舍年夜學部和國粹研討院,清華校長換任“風浪”,以及他在戲劇方面的相干運動和他與新月社同人來往等外容,頗具史料價值。本文因篇幅所限,先會商《日程草案》里的新文學元素,以期浮現一個更為豐盛的戲劇家張彭春抽像。

一、在教導與戲劇之間

從《日程草案》可知,張彭春一直在教導和戲劇之間彷徨,有時感到本身應當專門從事教導行業,有時戲劇(文學)的勾引又不竭呈現在他身邊。在張彭春看來,教導是他的個人工作,而戲劇則是他的志業。他在1925年3月11日日誌里寫道:“發明新文學——這是我的志業已有近十二年了,但是用力做時很少!感到時常有,而苦無資料,字不敷用。”“教導事是為飯碗。既然吃他[3],就對他有相當的義務。文藝事是天然愛好的,本身感到不佩[4]近文藝。吃教導,不克不及在他上得著較深的興趣。愛文藝,本身又覺著自負缺乏,不克不及立即舍往一切為他任務。”[5]就如許,張彭春有時會遭到文藝的勾引:“若舍棄教導而從事文藝,未來在文藝方面可否有成,完整沒掌握。由於完整沒掌握,所以特殊叫醒我的勇氣。知是必定掉敗,所以更要試一試。事事太有掌握,生涯也甚無趣了!”[6]但當他沉著上去的時辰,張彭春又果斷地以為本身應當先專門從事教導行業:“不會走就想跑是人情世故。在文藝上我初學走步,未來可否跑得動仍是很年夜的疑問。在這時代想舍開教導工作往作文藝,不只是不智,也是年夜好笑的事。”[7]

張彭春之所以做出如許的選擇,源自他的一個自我認知。跟魯迅、胡適等人分歧的是,張彭春自小沒有進私塾接收傳統的儒學教導,未能打下較好的舊學基本,文字表達才能絕對較弱。他曾在日誌里切齒痛恨地寫下如許的文字:“用筆是我感年夜苦的盡力,為什么如許?想在思惟界里過生涯,文字是必需的東西。只于能用口不克不及用筆,所見效不克不及遠,不克不及久!” [8]“我妄作文學夢!在文學上談發明至多在五年后!本國文學毫無根柢,年夜可恥!”[9]現實也是這般,文字表達確切不是他的優點,張彭春保存上去的文字作品并未幾。而如許的“掉語”狀況給他帶來了不少煩心傷腦,甚至讓他掉往了一些應得的聲譽:“改革清華的思惟年夜半出于我,由於文字未便都讓他人用為己有往了。所謂研討院、專門科草案都是我擬的,此刻用我意思的人一點也不認可誰是發生他們的!”[10]為此,張彭春立志要好好練字、讀古書,他在任清華黌舍教務持久間,在處置各類忙碌的行政事務外,還保持抽出時光來瀏覽儒家典籍,并時常向梁啟超、胡適等人就教。

文字東西的應用未便是張彭春不敢專事文藝創作的主要緣由,也是改日常生涯中的“敏感點”。他開端追蹤關心身邊的唸書人,并且不自發地將本身代進此中:“昨天在車上遇著梁、徐同林長平易近。讀林對于國會同人的宣言,文詞很精練的。想到此刻作口語有成就的人,亦都是白話文很有根柢的,所以白話的功夫一時是舍不開的。好像梁、林普通人的氣力,都以文字為不成少的東西。既然這般,要好好的讀起古書來了。”[11]“我到通伯書房看他的冊本,英文、法文、德文的書都有,中文書里有太白、東坡等集子外,一部《文選》翻閱得很舊。通伯、西林也是中文有根柢的人,舊的文學完整欠亨,那[12]能盼望寫好口語?”[13]新月社的會餐會張彭春固然也會餐與加入,但他總感到其別人都是有成就、有作品的人,他混在里邊不敷標準。有一次他甚至感到胡適瞧不起他,因此特殊賭氣。又有一次他在《學衡》雜志上看到柳詒徵的一篇文章批駁那時高校行政引導的丑態:“有操筆不克不及為一短簡者,有平常之字讀之年夜誤令人噴飯者。”[14]張彭春很天然地就聯想到為文論字其實是他的長處,本身也在柳詒徵嘲諷之列。

二、《日程草案》里的戲劇元素

張彭春是古代話劇的提倡者和先行者,有論者曾指出:“彭春師長教師確切是一位了不得的藝術家,他對中外戲劇都有著胸無點墨的涵養,他對中國話劇藝術的進獻是周全的、獨到的,也是宏大的。他像歐陽予倩、田漢、洪深、熊佛西等老一輩戲劇藝術家一樣,值得人們永遠地留念他。”[15]張彭春則在日誌里如許總結本身之前的戲劇創作:“我的愛好在說白劇,東方的成就我稍了解一點,也寫過三兩個英文的戲,都很充實無物。第一次實驗在一九一四年春,劇名Chains,三幕。第二次——Intruder 1915,第三次——Awakening 1915冬,第四次——木蘭1921。中文說白戲,在南開,一念差(1916)是我排的,新村正(1918)的年夜意是我編的。字句上精采[16]年夜半出于時伉尹諸師長教師。此次回國后,排練了Chitra(1924),助理七七。由於感文字的艱苦,所以盡力讀舊文學。”[17]相似的記載可以讓我們清楚更多張彭春戲劇運動的細節,進而更為直不雅周全地察看張氏的戲劇工作。

《日程草案》里保存了不少張彭春看戲、排戲、講戲的記載:“觀賞燕京女校《劉姥姥》的排練。晚聚會場地飯James請。到新明看楊小樓的《連環套》和余叔巖的《掉街亭》。”[18]“昨天幫先生排《流血慘劇》第三幕。露一點手腕,有人說好,所以難免自得起來。”[19]“四日午飯在君家,適之自南來,同座有林長平易近、志摩。下戰書演講《中國戲劇》,天津婦女會,美國人居多。”[20]此外,日誌還留下了一些他對中國戲劇成長的思慮,1925年6月14日日誌寫道:“我本身感到的需求是研討舊劇的特色,從舊劇中獲得新劇的動身點,舊腳本和演習法都可唆使中國的不純東方的戲劇若何發生。但是此刻中國事濁世,戲腳本是裝點承平的,濁世中哪有精力和余財破費到愉[21]樂上往?戲是必需演的,演必需用錢用人。各類美藝都是承平工作。”[22]張彭春在這里指出了“舊腳本和演習法”的可供鑒戒之處,新劇的發生需求經由過程研討舊劇,從舊劇中找到方式和靈感。后來周支山約他合編一部中國戲劇的書,由張彭春擬目次,而后周往彙集資料。書的范圍重視活資料——從此刻還唱戲的人的經歷里可得的資料。張彭春在接到周支山約請后開端思慮中國戲的未來和能夠:“中國戲有沒有未來?以往社會意理對于它若何?未來又若何?真想改良中國戲應取若何步調?以先什么是大師共以為戲的美?美的尺度邇來向那方轉變?”[23]

值得一提的是,《日程草案》還保留了張彭春與那時其他戲劇家的來往記載,對于我們清楚彼時的戲劇生態有必定輔助。好比洪深的借錢風浪,張彭春在1923年3月31日日誌里寫道:“洪深送來五十元還南開。這筆賬應該我擔任,他與南開毫有關系,而我由於急于用他演劇,我把南開錢給他用了三百美金,這其實是我用南開的。固然借的時辰有孟、張作證,但是錢是由我管。可是想借南開錢的提出確是洪本身的主張,來找我說的。我應該給他寫信重責他非快想法不成。此刻的五十塊收與不收要同華師長教師商討。”同年4月24日日誌:“出發前必需做的:到南洋煙草公司取洪深寄來錢(明天下戰書)。”又如1925年4月24日日誌里呈現了歐陽予倩的身影:“昨天午飯同座有歐陽予倩,長談上海戲劇情況。有余暇,游藝易發財。”比擬洪深和歐陽予倩,余上沅、趙太侔、熊佛西等國劇活動提倡者在張彭春日誌里留下的陳跡顯然更深。余、趙諸人還未回國的時辰,張彭春就對他們有所追蹤關心:“《晨報副刊》上登著熊佛西從紐約來的一封信。余上沅、趙畸、聞一多、瞿世英、梁實秋、顧一樵等組織了一個中華戲劇改良社,并且本年炎天余、趙、聞三君回國來‘先做沖鋒功夫’。他們定志回國后不仕進,不做年夜學傳授,專門干世人鄙棄的戲劇,他們要使戲劇之花開遍于中華年夜陸。余在Carnegie專門黌舍研討了一年,志在舞臺監視。趙從過Brander Matthews和Norman Bel Geddes,并G以為最自得的高徒。聞是多才多藝,詩有《紅燭集》,並且能畫。熊很熱情宣揚。三君回國后,定能給中華戲劇開新紀元。在美留學人中,我對于戲劇的愛好,可算是最早。由於不專于一事,所以又要讓他人趕過。未來落得個畢生無一特長!”[24]比及他們回國以后,張彭春開端跟他們有了更為深刻的接觸:“昨天排練《上海慘劇》的時辰,余、趙、聞三師長教師來。他們都是專家,所以我深覺忸捏。俗話說,同業是冤家。我與他們年夜談,怕不外表現給他們我也是行家,患人之不己知是我膚淺處!長篇年夜論談了很多北京戲劇狀態,問了很多他們的打算和美國比來新聞。余、聞湖北,趙山東,余、趙北年夜,聞清華,大要分工如下:余排練,趙腳本,聞畫家(亦能詩)。有興趣排練Peer Gynt,參用Expressionistic 派扮演法。從這看出他們新[25]氣很盛,想以輸出最新家數在中國得接待。我想中國沒有能懂西洋家數的不雅眾。他們有青年勇氣往做實驗,我也愿意看他們勝利。”[26]從日誌文字可以看出,張彭春對于他們的心態實在是牴觸的,一方面表現愿意看到他們勝利,另一方面又有一種本身逐步被別人趕超而發生的復雜情感。

三、在教導與戲劇之間

有興趣思的是,作為戲劇家和教導家的張彭春對文學反動以來的白話口語之爭頗為追蹤關心,且對口語文學的能夠與實際做了較為深刻的思慮。我們先來看改日記里的一段話:

白話口語的爭一時不克不及分勝敗,兩個最年夜分辨:一個是寫出給人看,一個是說出給人聽。寫出人看的,說出人未必懂,只需人看了可以懂就夠了,所以字句盡管往古潔處錘煉。人看懂了白話再看口語,天然嫌他費事,厭惡他不雅觀馴。說出人聽的天然要人一聽就懂,邇來寫口語的,有時所寫的人聽了不克不及懂,那末[27]口語的活力脈他沒得著,白話的簡潔他也曾經丟開。這類口語文是此刻最罕見的,《學衡》《甲寅》不滿足的口語十之八九都是這類的。

所謂口語的活力脈是口語文能不克不及常[28]久的重要要害。活力脈是由活經歷得來,人到與人接近的時辰,若有感情事幻想頒發給人聽,他天然的東西是白話仍是口語?白話最宜小我單獨頒發,多有時光錘煉再思,準備寫出可以給人看著有一種美感。口語的利益在接近活經歷,文法的尺度在說出來人立即可以懂。多唸書可以學白話,多與古代人接談可以得著一時期的活言語。

想作好口語,冊頁必需多讀,字句也必需精練。好口語,未來有性命的口語,必需用發明的苦功夫得來,必不是只由於白話寫不來,或由於懶用唸書功夫,或由於用本國文法的習氣,或由於一時風氣所能勝利的。

由戲劇及演講進手,用口語是沒有題目的。信札短簡,口語可,白話也可。平常說理文字,都可用演說或說話式。情形文字仍是口語好。這般白話最年夜用途只在簡札上,多看些函牘書應該有效。[29]

張彭春在這里起首以為白話口語實質的差別在于寫出給人看和說出給人聽,因此白話講求古潔雅馴,口語則尋求淺顯易懂。接著,他提出口語文成長的要害在于活力脈,活力脈是由活經歷得來,而那時寫口語的人往往缺乏活力脈和活經歷,乃至遭到他人的批駁。最后,他特殊指出好的有性命的口語必定是用發明的苦功夫得來的,所以想作好口語,冊頁必需多讀,字句也必需精練。總體來說,張彭春在白話口語之爭中堅持了一種比擬溫順的姿勢,一方面他認同口語文成長的需要性,另一方面他又對彼時的口語文寫作有所保存,以為它們有較年夜的提高空間。同時,張彭春也會瀏覽《教學學衡》《甲寅》等文明守舊主義刊物,并在日誌里留下了相干陳跡:“章行嚴的《甲寅》周註銷現,文尚雅馴,口語不刊。否決口語文,與《學衡》旨趣雷同。藉口語躲拙本是小丈夫行動,徒以古奧自高亦非正年夜景象。”[30]由此可見他對于章士釗、吳宓等人一味推重白話文的行動并不承認。

張彭春以為活文學是充足吸取舊文學的營養成長而來的,并對一味進修東方文藝的做法堅持了謹惕:“此刻詩詞曲都是已謝的體裁,為活著界上發生影響,或須先容給他們舊有的成就。為本國新文學的發生,可以從事實驗新體裁舊意境,或舊體裁新意境。假如氣力充分,新體裁新意境。”[3舞蹈場地1]“我對于‘Undine’亦有猜忌。它不是中國工具,與我們生涯經歷相隔太遠了。一切服裝要仿歐洲中世紀,吃力又有什么最基礎的用途?”[32]張彭春幻想中的新文學是來自平易近間的、與通俗蒼生生涯風雨同舟的,他以為新文藝假如只為幾個文人抒懷,是沒有年夜未來的,必需跟全國國民的生涯連上,然后才可以有結年夜果的機遇。中國文人所倡導的口語仍是文人的口語、古書里的口語,不是平易近間的活話。只要看成家們可以諳練應用平易近間活話的時辰,中國真的新文學就要呈現了。但是實際卻并不盡人意,他在日誌里不無遺憾地寫道:“昨天在城里又買了幾本‘新文明’的書報。讀了《小說月報》泰戈爾號的兩三篇文章,他們的文詞很華麗,空想很機動;但是有幾處讓我覺著它似乎不年夜實在,基礎不甚堅固。”[33] “小說、說白劇、不受拘束詩都是邇來通行的體裁,受東方的影響良多。由於生涯膚淺,新作品中意境及體裁都少可取。”[34]

四、日誌里的新月社及新月社同人

張彭春與新月社有著非同平常的關系,新月社稱號的由來就與他有關。1923年11月,張彭春次女出生,他因愛好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歌,就用泰戈爾的詩集《新月集》為二女兒取名“新月”,英文名為“露絲”。不久后,徐志摩、胡適等人準備組織文學社,社名暫未斷定。張彭春就把“新月”二字推舉給他的伴侶們,大師悵然接收,于是才有了“新月社”這個名字。《日程草案》里有不少與新月社有關的記載,1923年11月12日日誌里寫道:“昨天在城里訪志摩,同午飯,還有陳、黃(《晨報》),逛城南園,看菊花展覽。他和通伯想聚集一些對于文藝有愛好的人在本禮拜六聚首,與會的大要有:周作人、魯迅(作人兄)、張鳳舉、徐祖正、陳通伯、丁燮林(西林《一只馬蜂》)、張欣[35]海、胡適之、楊袁昌英、郁達夫(《沉溺》)、陳博生(《晨報》)、蔣百里、陶孟和、沈性仁、徐志摩。想每兩禮拜聚首一次,相互激勵。他還想組織一個戲劇社和唸書團。”這大要可以視作是新月社的前身。同年11月19日日誌記載下了新月社的出生:“昨天在城里。這幾天由於常進城,不甚留意校里事。又發生了‘新月社’,作下往必定要用很多時光。”此后,新月社開端幾次在日誌里呈現:“明天到新月社,第一次見張東蓀。”[36]“昨新月社接待志摩自歐回,諸友得晤談。”[37]“昨在新月社與叔永、奚若、鯁生、適之、通伯、孟和、志摩、任光談高級教導。”[38]有興趣思的是,張彭春固然常常餐與加入新月社運動,但對新月社中人卻有他本身的見解。他在1925年8月17日日誌里寫道:“新月社無工作。多數人晤談,也可算一種需求。只不擔任的肆意,沒有什么真詩的能夠。大族子所知的不是真磨難,所覺的不愉快只是欲看多,一時不克不及完整肆意獲得。非大族子萬萬不要染富習!”十來天后,他又在日誌里寫道:“這派政見手腕若何是另一題目,無論若何他們是有打算的。如胡、丁、梁對于學問藝術都能倡導,但是他們都是很深的名流習氣,自認為有才,而與大眾不接近,手腕上乾淨些,然詳細的打算是沒有的。他們多受英美學說的影響。”[39]由此可知,在張彭春看來,新月社中人的毛病在于高屋建瓴,缺少與底層大眾的接觸和對磨難的深入體驗,也拿不出詳細的打算。如許的認知可謂是擊中了新月社的把柄,新月派被后來人詬病的處所也往往在此。

詳細到小我,《日程草案》里記載了良多徐志摩、胡適、梁啟超、陳西瀅等人的信息,頗有價值。先說徐志摩,張彭春和徐志摩是好友,1924年泰戈爾訪華,新月社排練泰翁詩劇《齊德拉》,徐志摩、林徽因主演,梁思成擔任舞美,張彭春任導演,徐志摩說道:“我們幾個伴侶只是普通的空熱情,真外行人可說是盡無僅有——只要張仲述一個。”[40]后來,徐志摩更是在文章里如許回想他與張彭春的點滴舊事:“紅塵促,重逢不易。年來每與仲述相見,談必徹旦,而猶未厭。往冬在北平,在八里臺,絮語連朝。晨起出戶,冰雪嶙峋,輒與相視而笑。此景固未易忘。”[41]相似的文字讓人動容,而張彭春日誌里也留下了諸多徐志摩的陳跡:“昨天接著志摩信,說君勱有要事找我談。”[42]“午飯在松坡藏書樓,見著君勱、志摩。”[43]“晚志摩講《將來的詩》,我《戲的將來》。”[44]“昨天志摩來行,他由於母親病又回硤石,北來最早要到半月后。”[45]相似的記載還有良多,這些日誌文字或可補徐志摩年譜之闕,為徐志摩研討供給新的史料。徐志摩是張彭春與新文學之間的橋梁,《日程草案》里不止一次記載張彭春向徐志摩借閱新文學冊本,由於跟徐志摩交通又萌發文學愛好等情況。徐志摩還約張彭春寫關于泰戈爾的文章,張以沒有到過印度,沒有看見過泰戈爾的黌舍和戲劇,不愿意寫無基礎的廢話為來由婉拒了。張彭春以為徐志摩富于文辭,讀中國書不少,性又近于文字的應用,因此很合適當一個作家,他在日誌里如許評價徐志摩的文章:“志摩的《蔓殊菲兒》富于感情,文詞很富麗,引詩也良多,不外還有可刪而未刪的地處。從此看出志摩有乃師的雄富,感性上還不克不及深入精緻。這并不是壞點,為丁壯作者,其實是有盼望的表示,不至于象[46]有的人的意思太枯干,字詞不敷用,情感不酣暢,那種不成救藥的弊病!想在情感文字上有作品,最怕的是老得太早,被盤算和感性給縛束逝世了。”[47]徐志摩在1925年3月赴歐游學的時辰,張彭春準備以伴侶的名義送他一點川資。五個月后,張彭春日誌里記載下了徐志摩回國情況:“昨新月社接待志摩自歐回,諸友得晤談。志摩怨中國懶性深,無賭氣!俄國勢甚恐怖。新月社想改組加積極任務,太安適!已在社會上有位置的人,天然懶于改章。反動不從這種人發生!我也在此列!”[48]這段文字留下了徐志摩訪歐后對彼時俄國的認知,以及他想改組新月社的愿看,值得錄在這里。

作為新月社主要成員的胡適在《日程草案》里也常常呈現,張彭春和胡適都考取了1910年庚子賠款的第二批自費留先生,同年赴美,且先后成為杜威的先生,兩小我交往較多也屬正常。1923年2月20日日誌記載了與胡適的一次會餐,胡適在此次聚首里說到未來不再講授,專做著作工作,也就是后來他所倡導的收拾國故,對此張彭春頒發群情道:“國故天然是應該收拾的,而適之又有這門研討的專長,所以他一點一點的覺醒出來他一身[49]的年夜業。但是他在北京這幾年的經歷所以使他發財的趨向轉變,是很可以給我們一個不雅念,就是中國有才幹的人在社會上沒有一個作‘活事’的機遇,所以要他們把才力放在不被現時人生能遷徙的古書古理上。”20天后,張彭春看了胡適的《一個最低限制的國粹書目》,以為從這個書目里看不出什么求國粹的秘訣,但是可以看到胡適所謂的國粹是從這些書中可以得來的。既說是汗青的國粹研討法,所以必需把這些書按胡適的順序,從頭至尾讀一遍。但這仍是一種逝世功夫,為多數人或可試辦;為那些不克不及專心研討理科的人應該若何可以得一點國粹的常識,這是為年夜大都教導的題目,也是胡適列的這個書目不克不及處理的題目。張彭春曾向胡適借《詞選》,并說要同他學作詞,胡適則叫張彭春讀他的《詞選》,熟讀二三百篇,天然會作了。日誌里還記載了1925年末擬約請胡適出任清華黌舍校長事宜,那時陶孟和和丁文江都推舉胡適,張彭春也以為在學問方面胡適是最合適的人,彼時胡適曾經講明辭往北年夜教職,他感到用一點力量勸駕,胡適也許愿意來清華。接著他在日誌里寫道:“來后校內若何處理一切?履行傳授治校,裁靡費,召集學者,廢通俗專門分科,組織文理年夜學。先生必定接待,大都教員也能一起配合。至于他本身喜作行政事與否,那在他小我。他身材可否支撐,家庭有無題目,這也在他小我考慮。……如適之愿來,并且是由我聘請的,于我沒有什么難看。我其實學問名看都遠不如他。一點處事才也很無限,退上去本身進修是莫好的機遇。我要保持請適之。”[50]由此亦可見張彭春的襟懷胸襟和見識,由於時任清華教務長的張彭春恰是清華黌舍校長的最無力人選。遺憾的是,后來胡適并將來掌清華,而張彭春也在各派權勢斗爭下分開清華回到南開。

注釋:

[1] 此中1924年3月1日到1925年2月18日日誌躲于其他藏書樓。

[2] 張彭春:《清華黌舍課程委員會陳述》,崔國良、崔紅編:《張彭春論教導與戲劇藝術》,天津:南開年夜學出書社,2003年,第202頁。

[3] “他”看成“它”,以下引文不再逐一標注。

[4] “佩”看成“配”。

[5]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3月11日。

[6]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3月11日。

[7]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3月14日。

[8]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12月12日。

[9]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6月11日。

[10]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10月7日。

[11]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8月5日。

[12] “那”看成“哪”,以下引文不再逐一標注。

[13]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12月25日。

[14] 柳詒徵:《罪言》,《學衡》,1925年第40期,第2頁。

[15] 田原形:《序三》,黃殿祺編:《話劇在南方奠定人之一 張彭春》,北京:中國戲劇出書社,1995年,第5頁。

[16] “采”看成“彩”。

[17]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6月19日。

[18]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2月23日。

[19]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6月10日。

[20]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12月6日。

[21] “愉”看成“娛”。

[22]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6月14日。

[23]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12月22日。

[24]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4月21日。

[25] “新”看成“心”。

[26] 張彭春講座場地:《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6月12日。

[27] “末”通作“么”。

[28] “常”看成“長”。

[29]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7月23日。

[30]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7月21日。

[31]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6月19日。

[32]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12月16日。

[33]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聚會場地,1923年11月13日。

[34]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6月19日。

[35] “欣”應為“歆”。

[36]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3月22日。

[37]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8月9日。

[38]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8月17日。

[39]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8月31日。

[40] 轉引自馮竺:《張彭春生平事略》,《南開校史研討叢書》(第10輯),天津:天津教導出書社,2013年,第54頁。

[41] 黃仕忠:《偶遇徐志摩》,陳建軍、徐志東編:《遠山:徐志摩佚作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384頁。

[42]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7月15日。

[43]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7月18日。

[44]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7月31日。

[45]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12月12日。

[46] “象”看成“像”。

[47]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3年8月12日。

[48]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8月9日。

[49] “一身”看成“平生”。

[50] 張彭春:《日程草案》(底稿),1925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