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地把去九宮格職業教育搞好(深聚焦)_中國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出來。”
職業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近年來,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顯著增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涌現,有力支撐了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當下,面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職業教育如何展現新作為?本期教育版,我時租空間們關注一些職業院校的探索與實踐。
——編 者
促進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
在南京工業教學職業技術大學交通工程學院實訓室里,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及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學生郭紫涵正在動力電池試驗設備上進行系列測試,并完成實際裝車測試。
“2022年填報高考志愿時,學校新開設的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專業讓我很感興趣,加之近年來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樂觀,我便果斷填報了。現在看來,我的選擇十分正確。”郭紫涵說,“在專業學習中,學校與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帶領我們參與具有科研性質和生產性質的實訓,大大提升了我們的工程實踐能力。”
“伴隨著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汽車類專業由傳統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調整為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交通工程學院院長王文凱展示一張專業設置表,上面記錄著這些年來專業的升級、調整、撤銷等情況。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和重要載體,設什么樣的專業,決定了面向什么樣的行業領域,培養什么樣的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校長謝永華介紹,學校實現了所有專業對接江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其中30個本科專業全部與區域重點產業對接,19個專業同時對接江蘇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發展的巨大優勢。”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培養拔尖人才,也要培養大國工匠、技術技能人才,需要實實在在辦好職業教育。
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要求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和技術更新中找準定位,促進專業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記者了解到,目前,職九宮格業教育專業目錄共設置1394個專業,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其中制造業相關專業515個,占比37%。“聚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我們每年優先增設先進制造業領域新專業,2023年增設了高速鐵路通信技術等專業,提升了職業教育服務制造業的能力。”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李英利說。
由于人才培養有一定周期,從更高要求來講,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不僅要“緊跟”產業,更需要“前瞻”發展。湖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表示,信息暢通是一項關鍵要素,相關部門應完善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供給信息共享機制,讓院校及時準確地了解產業和企業的需求,并第一時間體現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及教育教學中。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愛一行的堅守,就是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態度。”前不久,一場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在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鉗工周皓,講述了自己從一名普通技校學生成長為“深海工匠”的故事。
“通過數萬次練習,頭發絲直徑1/16粗細的劃痕,周皓用手一摸就知道。他手工加工的零部件精度可以達到0.003毫米以內,這太令人敬佩了。”聽完宣講,信息工程學院學生郎俊濤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成為一名大國工匠的決心。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尤為重要。要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技能成才的志向,讓他們看到技能人才的發展道路是寬廣的,是能夠實現個人價值提升的。”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校長張洪田介紹,學校充分挖掘工匠精神內涵,廣泛宣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出“榜樣的力量,前進的方向”等專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大國工匠是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人才支撐,是職業教育面臨的重要使命。”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1000萬名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近年來,立足于服務人的全面發展,職校學生成才通道更加暢通。2023年,職業本科招生8.99萬人,比上年增長17.82%,“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縱向貫通的學校職訪談業教育體系得以確立。“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職教高考”制度不斷完善,為中職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提供了更多發展可能。
“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還要不斷提升青年技術人才的獲得感。”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表示,應進一步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大比武”,為青年技術人才提供更多切磋技藝的機會和舞臺,引導更多青年選擇技術技能型發展道路。
不斷提升關鍵辦學能力
前段時間,在華為信息與通信技術技能大賽總決賽上,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學生陳成熙所在團隊,獲得計算見證賽道實踐賽特等獎。
回顧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陳成熙感觸很深,“學校將面向在崗工程師的培訓認證,轉化為適合零基礎在校生學習的課程體系,讓我們能夠緊跟前沿技術,學到真東西、掌握真本領。”
“為求解校企深度協同育人難題,學校開展了以特色產業學院為載體的雙主體育人模式探索,即每個專業群聯合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共建一所特色產業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校長許建領介紹,在與企業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訓師資、共建平臺、共育人才的過程中,產業技術變革與教學改革同頻共振的良性機制逐步形成。
面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共享空間如何實實在在辦好職業教育?不斷提升關鍵辦學能力,打造一批重要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等,成為題中之義。
記者從教育部獲悉:目前,在6個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84門專業課程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優化,“雙師型”教師在專業課教師中的占比超過55%;一批小樹屋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完成,種種舉措助力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不斷深化。
“辦好職業教育,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協同合作。”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邱懿表示,要以共同體、聯合體為載體,在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中進行專業布局,把更多高質量創小班教學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大國工匠的基石、棟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