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一幅千姿百態的水鄉去九宮格空間圖_中國網
水是流動的,亦是可塑的。沿著四通八達的太湖和京杭大運河,水鄉古村鎮星羅棋布,它們因河而生,被水塑造。
跟隨“文化中國行”采訪團的腳步,一路走來,我們驚喜地看到,江蘇各地水鄉古鎮在形成統一審美格調的基礎上,仍保有鮮明的在地性。“江南是一片廣闊的土地,每一個村鎮所處的地理環境都不盡相同,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存舞蹈場地法則和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江南水鄉的風格不應該是格式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各自有各自特色。”研究了一輩子古鎮保護的江蘇常州歷史文化名城專家組組長邵志強說。
這是千百年間江南水網密布的地理條件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機融合的結晶,也是江南水鄉“和而不同、兼容并包”人文理念的多元呈現,江南古鎮韻味一致卻各有不同,呈現出一組千姿百態的水鄉圖。
“就地取材”造就的個性化古鎮
沈榮芬在常州市焦溪古鎮上生活了大半輩子,每天早起跟丈夫一起做豆腐、賣豆腐,手藝是家傳七代的手藝,鎮上的人都認識她。她從沒想到過,自己家里天天做豆腐的這整套木質器具,被專家建議要保留下來,展示給客人看;她更沒想到,祖上留下來的這套老宅子竟是“寶貝”。
“6年前,我們來到焦溪古鎮時,鎮里的民房很多都面臨著凋敝問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很多房閑置破舊,沒什么活力。”東南大學建筑設計學院遺產院高級建筑師章泉豐是焦溪古鎮修復項目的參與者。經過6年的修繕保護,焦溪特有的“黃石半墻”民居已經被搶救性地保留了下來,穿鎮而過的龍溪河兩岸,走幾步就能遇上是家大院、承越故居等文化遺跡,也有鎮上的1對1教學居民打開家門做生意,賣當地特色的蝦餅、羊湯,還有隱藏在老房子里的咖啡館、茶館。沈榮芬的豆腐坊就開在這里。
走進焦溪古鎮,有小橋流水、粉墻黛瓦,似典型的江南古鎮,而細看又有不同。“老房子上半部分用青磚,下半部分用黃石,稱為‘黃石半墻’。這樣的風貌在江南水鄉是獨一份。”邵志強說。看似粗獷的墻體其實蘊藏著焦溪人的智慧,焦溪地勢低洼,鎮周圍有石山,而黃石就取自于此,用來造房子可以很好起到防水、防洪效果,墻體里的木柱由于黃石的保護,不蛀不爛,100多年下來,墻體沒有絲毫走樣。
“就地取材”造就了焦溪古鎮獨特的南地北風的韻味。焦溪古鎮已經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起,開始參與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項目。沒有過多的商業開發,也沒有大肆廣告宣傳,找到自己獨特氣質的焦溪古鎮雖“遠在深閨”,想要認識、走近她的人卻越來越多。
“以前豆腐就賣給鎮里的人,現在還賣給游客,聽了專家的話,把做豆腐這套家伙式擺在外邊給人看,還真吸引了不少人。除了豆腐,還開始賣豆漿、豆花,很多人都說時租吃不到這手工豆腐的味道了。”沈榮芬爽朗地笑起來。
古代運輸糧食等物資十分依賴水運,因此水運樞紐往往會成為繁華之地,焦溪就是這樣一個因水而興的小鎮。1200年后的今天,這座古鎮再次因其獨特的水鄉文化、水鄉氣質而“活”起來。
深耕紫砂產業的“文藝范”古鎮
“從小外公就帶我去廠里看怎么燒窯,看著小小的火苗,從窯頭沿著麟眼洞向上攀延成一片通紅,我的心情就無比激動。”如今,前墅龍窯柴燒技藝傳承人華盛依然能清晰回憶起兒時留戀在丁蜀古南街和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情景。他怎么也沒想到,到上海讀書從事金融業后,他還會回到宜興市丁蜀鎮繼承父輩的事業,成為一名前墅古龍窯的守護者和紫砂文化的推廣者。
丁蜀鎮東瀕太湖,唐宋以來,丁蜀地區便以陶業聞名。前墅龍窯位于丁蜀鎮前墅村,是目前罕見還在燒陶的古龍窯。華盛介紹,現在前墅村還保留訪談著以前匠人們半農半陶的生活習慣和風土民情。每年正月初五前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會帶領燒窯師傅在火神廟磕頭祭拜,向龍頭(窯頭)獻三牲,祈求龍窯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場面十分壯觀。
從前墅村開車5分鐘,就是“河繞山轉、街隨河走、河街并行”的古南街。明清時期,丁蜀鎮古南街就依托優質的燒制品(陶器)和發達的水系,成為“水上陶路”的起點。曾經半農半陶的紫砂藝人來到古南街,專以紫砂技藝為生,形成了“五步之內必有紫砂陶店”的景象。
陶藝滋養了商業,又融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古南街居民會將山上龍窯燒制殘余的匣缽碎片和各種花色的窯磚鋪于地面或用于構筑墻體,形成了有鮮明歷史印記和人文特色的建筑風貌,我們在古南街建筑保護和街區改造的過程中會盡可能保留這些珍貴的地方元素。”從事古南街古建筑保護會議室出租工作20余年的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沈旸說。
上千年陶窯閃爍的火光,數百年敲擊泥片的聲響,獨特的陶風鄉韻,精研的匠人態度成為了丁蜀鎮獨樹一幟的精神源泉。“丁蜀陶文化的核心,就是陶匠這種樸素親和的特質,就和紫砂這個材質一樣,雖然不像瓷器那么亮麗光彩,但它的色澤會在見證和人慢慢親近的過程中,在茶湯的反復浸潤中顯現。”華盛說。
找準特色的紫砂古鎮吸引了更多人前來,這項傳統業態也有了新動力。“我們還是會臨摹明清制的壺型,研究當時的審美比例,但新一代的紫砂工藝美術師會基于當下審美取向的變化和自身對藝術的理解進行不斷創新。”“90后”紫砂工藝美術師周宇晨如此理解自己的紫砂藝術事業。在這些年輕傳承人的講述中,我們聽到了千年古窯的當代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