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間文獻、數據庫與作為方式的總體史–文找九宮格時租史–中國作家網

福建永泰縣一批契約文書的原始保留狀況。材料圖片

1.平易近間文獻的界說與性質

20世紀80年月以來,各地各類平易近間文獻的發明、加入我的最愛漸成高潮,無論是分布地域、品種仍是多少數字,都年夜增于前,如“淨水江文書”的發明,其不成替換的學術價值越來越獲得學界器重。特殊是在廈門年夜學、中山年夜學既有的社會經濟史學派學術傳統基本上,在“目光向下”的學術旨趣影響下,華南、東北、華北各地存留的平易近間文獻,不單獲得了年夜面積的普查、收拾、加入我的最愛,並且被普遍應用于宋明以來區域史以及軌制史、經濟史、文明史、法令史、宗教史等研討中,極年夜地推進了以平易近間文獻、典章軌制、社會實際與郊野查詢拜訪相聯合的跨學科研討的成長。

所謂平易近間文獻,普通泛指在平易近間日常生涯中構成并保存的汗青文本,包含族譜、碑刻、契約文書、訴訟文書、宗教科儀書、曲稿腳本、賬本、手札、日誌、醫藥書、堪輿書、日用雜書等等。此中如譜牒、科儀書、曲稿腳本等文類,雖較早即已進進宗族史、宗講授、文學和風俗學等研討範疇或學科范疇,但對于總體上何謂平易近間文獻,學界尚無明白分歧的界說。不外,盡管這些文獻多少數字宏大、文類複雜,所涉汗青時段也是非紛歧,我們依然可以或許回納出某些基礎的個性特征。第一是書寫性,平易近間文獻是以文字為載體的書寫文明的構成部門,在常識系統與社會形狀的關系上與行動傳統相差別,反應的是“文字下鄉”的汗青經過歷程及其文明統合的成果。第二是平易近間性,盡管并非完整與官方有關,有的甚至是官方參與的成果,如碑銘、訴訟文書等,但其發生、應用和傳承的場所或範疇、應用者及其群體的目標以及所具有的效能和反應的意志年夜體長短官方的。第三是處所性或地區性,其應對的事務、觸及的人際關系、應用的說話、沿襲的風俗以及文類的格局及其暢通范圍等,都屬于處所或地區社會的范疇。第四是實行性,平易近間文獻不是純真的文人創作運動的文本,而是大眾書寫實行的產品,是嵌進于權利關系、組織行動以及個別和群體的社會能動性的一部門,既表現了客不雅汗青經過歷程與軌制、話語、不雅念的互動,也包括著行動傳統與書寫文明之間的互動。第五是日常性與風俗性,平易近間文獻都是因日常生涯的通例和處置各類事務的需求而構成的,是以是微觀汗青經過歷程在平易近間社會所睜開的“細節”和“實態”,并在商定俗成中成為處所共享的風俗性常識。概言之,平易近間文獻既是在包含萬象的日常生涯範疇中對文字的適用性、東西性應用,同時也是組成民眾生涯世界的一種文字形狀。是以,平易近間文獻不只極年夜地豐盛了文獻體系的內在的事務,並且更完全周全地浮現出中國汗青上以文字體系為載體的文明在下層社會中的存在、傳承和演化方法,深入反應了國度與處所、一體與多元的復雜關系及其內涵邏輯。

2.平易近間文獻數據庫與社會實際及郊野研討的關系

平易近間文獻的性質,決議了對平易近間文獻的研討以及以平易近間文獻為材料的研討,在方式和視野上必定是多學科、跨學科的綜合研討,并必定誇大平易近間文獻與其他文獻以及文獻與郊野的聯合,在實際和概念上則必定更深入地遭到社會迷信的影響。對于平易近間文獻的總體價值和學術定位而言,分歧文本自己的汗青若何,人們為何需求、若何創作和應用平易近間文獻,以及其若何有助于對中國社會文明和汗青停止新的懂得等是起首要面臨的題目。而更進一個步驟的,則是基于對平易近間文獻周全深刻的梳理和研討,能否有能夠在傳統文獻的基本上,更換新的資料中國汗青研討所依憑的材料庫與常識系統,并終極從中國外鄉的經歷現實動身提出中國人文社會迷信的概念系統這一嚴重題目。為了答覆這些題目,在數字化技巧成長所供給的方便前提下,為這些文獻樹立數據庫,并以之為基本展開數字人文的利用和研討,曾經成為以後學界的廣泛共鳴。各類史料數據庫為史學研討供給了史無前例的方便,進而借助數字人文東西發明和提出新的議題,這一趨向現實上正在轉變汗青研討的任務方法,無望為今世人文社會迷信的更換新的資料和成長帶來遼闊遠景。

但是,不成否定的是,就今朝而言,數據庫自己并不克不及發生新的人文思惟,數字人文東西的開闢亦離不開研討者、開闢者的人文關心和思慮。同時,既有的應用數據庫與數字人文東西停止的研討,也曾經裸露出了一些新的題目和能夠面對的挑釁。由于數字東西的應用很不難停止類型化、形式化的剖析,因此更有能夠發生的一種弊端是“往頭緒化”——用數字人文東西“發明”和抽象出來的“頭緒”往替換詳細的文獻、人事所處實際中的情境性頭緒,從而掩飾了人文世界的復雜性。是以,即使是數據庫與數字人文有更成熟的成長,它們也不克不及代替傳統上研討者對人文世界的體認以及對社會思惟、社會實際的摸索,更不克不及擯棄郊野研討或許把“跑郊野”簡化成“拿材料”,必需一直保持平易近間文獻與持久深刻的郊野查詢拜訪并重。

平易近間文獻的處所性、多樣性、零碎性以及分歧文類的特別性,往往被以為易于使研討流于“碎片化”,而數字人文東西在大批零星材料之間發明或樹立各類聯繫關係的上風,可以有助于防止這一題目。不外,數字人文東西的開闢和應用,回根究竟是辦事于人文研討的。從平易近間文獻中提煉出何種具有汗青深度、人文價值和社會實際潛質的議題,完整取決于研討者本身的人文素養、學術靈敏和實際程度。例如,我們可以經由過程數據庫和數據發掘等東西來體系剖析處置明清地盤買賣契約在分歧地域、分歧時代有關找贖的應用、表達、變更等詳細情形,并可為之樹立起類型實時空序列,從而提醒出地權和處所風俗演化的某講座場地些紀律。但若僅僅做到這一點,依然是不敷的。真正有實際意義的題目是:傳統中國的產權軌制下“找贖權”的焦點意義是什么?遭到哪些汗青前提的制約和影響?與王朝軌制、鄉族占有、階級分化、品德系統等超經濟原因有何干系?與東方汗青佈景下的產權軌制有何異同?顯然,這些題目都難以由數據庫和數字人文東西“本身”提出息爭答,而是必需來自并回回于研討者摸索人文社會課題的深刻思慮。

平易近間文獻的另一個特征——“在地性”,決議了研討者要做的既是“在文獻中做郊野”,同時也是“在郊野中讀文獻”的任務。起首,平易近間文獻的內在的事務和情勢都是特定“文明”的一部門,也就是組成“郊野”的一部門;它們也不只是有“內在的事務”的“史料”,其自己還是作為“物”的情勢和象征,其發明、書寫的事務性與空間浮現方法、“用”“看”“讀”的人和場合等等,都是嵌于文獻表裡的主要信息。其次,平易近間文獻只在特定人群及其社會頭緒中轉達特定的意義,研討者只要在這個頭緒中才幹讀懂它們。例如,族譜的實質是發明將祖先認同與權力任務關系相聯合的特定社群的手腕,是以只要把族譜“留在”郊野、從詳細汗青情境下的處所人群及其社會文明實行的經過歷程來察看息爭讀,才幹讀懂族譜并熟悉家族的本質。再次,平易近間文獻的構成,實質上是詳細生涯場景中人的運動的產品,因此也是其社會收集締結經過歷程的構成部門。文獻的幾多除了取決于保留狀態的黑白之外,還要斟酌能否由於社會互動家教并不是經由過程文字而是其他非文字方法停止。并且,社會收集及其構成經過歷程并非每個環節都需求文字,但假如要全體地輿解這個收集,那些不需求文字的部門不成或缺,這正是以平易近間文獻為基礎材料的研討為何老是需求郊野查詢拜訪的最基礎緣由之一。最后,平易近間文獻與其他汗青文獻最年夜的分歧,就是我們依然可以在“郊野”中看到這些文獻生孩子、應用、傳承的經過歷程。例如族譜、分炊文書、社團文書、典禮文書、榜文、碑銘、腳本曲稿、賬本、手札等,在今世大眾生涯中依然處于不竭被發明和應用的經過歷程中。而“在郊野中讀文獻”即相當于身處“文獻的現場”,一方面往領會其汗青情境下的舉動戰略,以輔助到達“同情之懂得”的目標;另一方面也可以往到分歧的小我及其群體以文字來建構和表達其生涯世界的現場,深刻察看人際收集、社會次序體系若何在社會舉動者的主體實行中成為能夠。是以從某種水平上可以說,“文獻的現場”也就是“汗青的現場”。

今朝,將平易近間文獻數據庫、社會實際與郊野查詢拜訪相聯合所發生的詳細研討結果并未幾,比擬有代表性的是鄭振滿、丁荷生對莆田平原展開的區域史研討。他們歷時數年樹立了“莆田平原數據庫”,以其為依托頒發的結果《莆田平原的典禮同盟》,綜合文明地輿學、郊野查詢拜訪和文獻解讀等方式,對莆田平原的聚落、宗族、宮廟、水會議室出租利收集、典禮體系、士紳、海內移平易近等社會文明要素及其彼此關系做了周全體系的剖析。在實際上,該研討試圖修改諸如“權利的文明收集”等傳統社會變遷論的局限性,經由過程考核莆田平原從唐代的宗族依靠于寺廟、到元明之際宗族自力成長、再到明中葉以后由里社與神廟體系聯合而帶來超宗族社會同盟的演化,指出了宗教、理學和王朝軌制的“在地化”經過歷程及其對處所社會的規范和制約,從而從全體的區域史維度提醒了地區社會成長史與年夜汗青過程(包含全球史)之間的復雜互動和無機聯繫關係。

3.平易近間文獻與作為方式的總體史

由于平易近間文獻極年夜地彌補和豐盛了史料庫,數據庫與數字人文東西也極年夜地加強了研討者更完全把握史料的才能,這就使得汗青研討對“總體史”的尋求有了更多新的能夠。晚期的“總體史”是在規定的一個較年夜時空范圍內,周全考核這一時空中包含地輿、天氣、生態周遭的狀況以及政治、經濟、文明、平易近族、宗教等各要素的配合感化下,由天然、社會與小我的互動在分歧時光節拍上所構成的構造和變更,來浮現微觀汗青“變與不變”的態勢。跟著年鑒學派的成長,“微不雅史”“心態史”“新文明史”等取向逐步代替了“總體史”,但“總體”的理念和關心并未被完整擯棄,只不外已由汗青經過歷程的史實上的總體,轉向了關系視角和方式上的總體。與此同時,在對年鑒學派有很年夜影響的社會學、人類學範疇,源自效能主義的全體論也遭到了挑釁,人類學傳統上的研討對象的全體(部落社會或社區)被質疑只是人類學家的想象和建構,而本體論上的全體以及關系主義的全體,已成為今世人類學研討的一個主要標的目的。

中國史學界對“總體史”的追蹤關心,無疑遭到了20世紀80年月以來引進的年鑒學派學說的影響,同時也離不開史學全體上社會迷信化的年夜佈景。不外,由于中國粹術本身的特別傳統,今世史學誇大的“總體”,并不囿于年鑒學派的理路,而是具有更微觀的學科轉向的意義,至多包含以下幾個條理的內在:

汗青實行的總體。在延續“新史學”思惟的基本上,對日常生涯、風俗與平易近間的器交流重帶來了一場“目光向下的反動”,在王朝國度、嚴重事務和帝王將相的汗青之外,彌補了平易近間社會和通俗民眾的汗青,讓“緘默的年夜講座場地大都”收回應有的聲響,在學術上表現“國民發明汗青”。

社會系統的總體。把傳統政治史、經濟史、軌制史、文明史歸入更具社會總體性的熟悉,例如:從對權要政治體系體例及其行政本能機能等的闡述,拓展為追蹤關心權利系統的組成及其天生運作機制,提醒權利的象征實行與社會分層和社會次序的關系;從對典章軌制的考證,拓展為重視軌制的“在地化”經過歷程,以及此中人的能動性及其與軌制互動的社會后果,從而提醒政治架構何故在下層社會得以完成的機理;從探討下層和精英的思惟、文明與認識形狀,拓展為追蹤關心處所的、平易近間的、族群的文明主體性與多元性及其與下層的復雜互動,等等。這些從單向、單方面到雙向、多維的轉換,恰是追蹤關心中國作為一個復雜“無機體”的“總體史”的第二個條理。

時空頭緒的總體。從截取分歧時空中的史料來連綴通史的某些片斷,改變為區域史的全體視角,聚焦于必定空間維度內各汗青要素的無機聯繫關係,從探尋絕對微不雅的“部分的總體”來掌握微觀汗青的向量。既主意從處所史、區域史的全體性、內涵性和無機性對年夜汗青作頭緒化懂得,也誇大年夜汗青經過歷程、國度體系體例和軌制化氣力對于形塑區域、處所、村、族群、小我等的深入影響。

關系的總體。在學界廣泛對“社會、宗教”“傳統、古代性”“非感性、感性”“西方、東方”等二分系統提出質疑的年夜佈景下,從人的客觀性與介入客不雅汗青實行的經過歷程動身,重視從關系和收集的角度探尋小我生涯史、村性命史、事務史、軌制史甚至全球史的銜接,經由過程把各類文獻作為收集的節點和轉達特定意義的符碼,批評性地重建其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多重說明,以提醒汗青中的人及實在踐運動的實質。

顯然,這四個條理的“總體史”,在視野上都跟平易近間文獻被歸入史料和史學范疇有親密關系,在實際方式上都有賴于對平易近間文獻的價值判定和深刻解讀。這不單是由於平易近間文獻充分了史料的類型與多少數字,豐盛和進步了汗青信息的內在與完全度,並且還在于其書寫、應用和傳承自己就是“文字下鄉”的汗青經過歷程,是組成中國汗青甚至文明成長史至關主要的一部門。而借助數據庫與數字人文東西,并聯合深刻的郊野查詢拜訪,我們可以發明在這一經過歷程中,浩繁條理的汗青頭緒若何可以或許在這般普遍的範疇經過文字實行而買通和聯繫關係——一方面,國度經由過程文字及其文牘體系滲透下層社會;另一方面,平易近間則習得和應用文字來應對生涯所需及處置處所公同事務,并吸納或借用文字蘊涵的價值、權利與象征來建構和傳承其日常生涯的意義系統,從而終極在維系處所社會的內涵次序和發明處所文明傳統的同時,也告竣了多元性、活動性與國度年夜一統格式的辯證同一。而這一點,恰是“總體史”之于中國史研討的要義之一。

(作者:黃向春,系廈門年夜學平易近間汗青文獻研討中間傳授)